經天緯地開新篇航海保障爭先行
2016-03-16
本網訊“看到燈塔,就好像看到了家鄉(xiāng)!”2015年10月9日,一位老船長望見華陽燈塔射出的第一道明亮光束時,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興奮地說。在蒼茫的天海暮色中,燈塔的光芒為乘風破浪的船舶指引航向,更為遠航的人們增添了一份希望與力量。華陽燈塔和赤瓜燈塔兩座大型多功能燈塔的建成和運行,不僅填補了我國南海海域民用導航助航設施的空白,為過往船舶提供了穩(wěn)定可靠的定位、航向和航海安全信息,也標志著周邊水域的航海保障、通航管理以及海上應急救助等邁入了新的階段。
“讓航海者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享受到所需的航海保障服務”——這是海事人的錚錚誓言0十二五”以來,海事人在全面加強航海保障建設、助推交通運輸發(fā)展當好先行的征途上譜寫出了經天緯地的輝煌篇章。五年來,14000多座航標,使我國沿海助導航設施成網成鏈全覆蓋;400多座AIS岸基臺站,讓社會公眾享受到現代化航海技術帶來的精準、實時、高效和便利;逾15萬平方公里的掃測面積、1600余幅海圖、1200余幅電子海圖,讓“經略海洋”盡在手掌之間;16座海岸電臺,將平安心聲永不疲倦地傳送八方;馬航MH370失聯搜尋等70次應急搶險掃測,展現了關鍵時刻海事人的英雄本色!
深海之吻:力求突破
時速逾每秒20米的狂風,浪高達七八米的巨浪,裹挾著測量艇一次次撞向“雪龍”號,海事測繪骨干陳正偉的胃里翻江倒海,他緊緊抓住扶手,實在忍不住便吐一會兒,又接著調試設備。為了趕制第一份南極海圖,此時,他和同事裴寧已經46小時沒合眼了……經過4天鏖戰(zhàn),他們完成測線280公里,成功獲取了南極新站附近海域12平方公里的水下地形測繪資料,繪制出1∶5000的大比例尺海圖,為今后極地航行的船舶增添了“慧眼金睛”。
這幅畫面不僅記錄了陳正偉、裴寧跟隨“雪龍”號科考船執(zhí)行南極航海保障任務時的動人一幕,還生動展現了海事人敢打硬仗、善打硬仗、勇于爭先的精神風貌。
當2014年10月“雪龍”號科考船準備第31次遠赴南極時,東海航海保障中心第一時間為其“專屬訂制”了首套14幅中文版南極專用海圖,大大提高了極地航行的準確性和安全性;為其研發(fā)的極地綜合導助航系統和裝備,保障了科考船舶和人員的安全;選派測繪人員攜帶自主研發(fā)的極地無人測量艇,首次在南極維多利亞地羅斯海水域探知新錨地,使“雪龍”號找到了拋錨的“新家”,改變了過去漂航的模式,并制作完成首套覆蓋環(huán)南極海域的中文版海圖和電子海圖。
2015年8月,原中國遠洋集團的“永盛”輪再次起航穿越北極東北航道,東海航海保障中心專門為其加裝了北斗AIS一體機,提供實時、專業(yè)的航海保障服務。首部中文版《北極航行指南(東北航道)》的使用,指引了“永盛”輪成功往返穿越北極東北航道。覆蓋北極東北航道的,還有航保人交出的《北極航行參考圖集》和首冊全面反映北極航行相關知識的大型綜合性圖集——《北極航海地圖集》,此舉標志著中國加入了覆蓋極地水域航行的世界海圖群。
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航班失聯,全球矚目?!昂Q?1”輪第一時間投入到搜尋工作中,穿越66個緯度,航程近1.5萬海里,搜索面積達24.5萬平方公里,為國際聯合搜尋提供了重要線索,成為國家搜尋決策的重要依據。
作為“探海先鋒”,海事人交出了一份優(yōu)異的“十二五”航海保障成績單,他們立足沿海、放眼世界,實現了由近海走向深藍、由深藍走向極地的華麗轉身。
犁海耕波:再現精準
“十二五”以來,海事系統充分發(fā)揮專業(yè)技術優(yōu)勢,在服務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國家戰(zhàn)略以及服務和保障重大活動中,實現了提質增效,協調發(fā)展。
2014年2月,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的JU-2000E型自升式鉆井平臺需要在海上移動和站樁定位。這座采用三角形桁架樁腿的“海上巨無霸”,樁腿全長166.98米,平臺型長70.36米、型寬76米、型深9.45米。要將3根樁腳準確插入海底預定位置,猶如在海底“穿針引線”,作業(yè)難度極大。一旦站樁位置偏差過大,就將導致樁腳扭曲并引發(fā)平臺傾斜。海事部門運用最新研發(fā)的長江口北斗連續(xù)運行參考系統,在技術人員的操控下,確保了厘米級測量定位,成功實現“海上巨無霸”的“海中落地”。
同年12月,國內第一條人工復式航道——天津港復式航道,在全國率先實現船舶雙進雙出的四通道模式。為保障通航秩序及安全,需要有精準的助導航設施支撐,海事人共設置燈浮標39座、虛擬AIS航標1座,清晰、準確地標識大、小船航道。自航道投入使用以來,已有約1600艘次小型船舶,依照復式航道通行規(guī)則經小船航道及時離港,累計壓縮泊位空閑時間3000多小時。
在服務和保障超級水上工程——港珠澳大橋過程中,海事部門提高勘測精度,繪制精確可靠的大橋橋區(qū)水域水下結構物分布圖,為大橋橋軸線最終布置方案的確定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在主動服務京津冀協同發(fā)展方面,天津港主航道、曹妃甸LNG推薦航線、滄州大港主航道等測繪工程的推進,有效促進了京津冀港口群運營效能提升,此外,海事人還同步開展了京津冀水上交通全景立體導航研究等工作。
部海事局與國際航標協會環(huán)球學院首次合作,成功舉辦2015年國際航標管理人員培訓班。這是推動國際區(qū)域助航能力建設的重要舉措,有效擴大了我國在國際航標業(yè)界的影響力。而正在開展的“一帶一路”航海圖書專題系列產品制作工作,將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船舶航行提供一份安全出行指南。
定海神針:擔當有力
五年來,海事系統加強南海西沙、南沙航海保障建設,首次在西沙海域應用北斗一體化航標燈,建成啟用永興島臨時導標,完成西沙水域5座燈塔(樁)選址、設置實驗性浮標、在永樂群島新建兩座燈樁等工作,填補了南海海域民用導航助航設施建設的空白。
2014年11月4日,正在單邊帶818頻道值守的工作人員接收到福建籍集裝箱船“天祥69”輪的緊急呼叫,該輪在開往營口港途中,機艙齒輪箱發(fā)生爆炸,失去動力,處于被動漂航狀態(tài)。船上23名船員中,5人受傷,其中大管輪傷勢嚴重,請求緊急援助。接到呼叫后,值守工作人員及時為該輪轉接公司電話,并根據該船位置所在海域,迅速與其他部門聯系,為船舶最終脫險和及時救治傷員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每逢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總有海事人挺身而出、迎難而上。作為海上“探路先鋒”,測繪人員在解決各類水上突發(fā)事件、掃除各類水下障礙物、精確尋找水下目標等方面,總是沖在前面,實施精準定位,實現“大海撈針”。航標是船舶航行的“指路牌”,一旦發(fā)生災害性天氣或海上突發(fā)事故,航標人總會快速高效行動,恢復航標或布設臨時航標,保障船舶安全航行。作為船舶航行的“順風耳”,海岸電臺工作人員在發(fā)生海上事故,總會充分利用千里傳音的技術優(yōu)勢,搶分奪秒,為快速有效的應急反應搭建一條空中橋梁。
“十二五”以來,海事人發(fā)揚優(yōu)良作風,發(fā)揮人員、技術、裝備和經驗上的獨特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定海神針”作用,用快速高效的反應和專業(yè)有力的行動,在提供航海保障、維護水上交通安全、建設海運強國的事業(yè)中作出了重要貢獻,譜寫了一曲又一曲英雄贊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