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路橋精英 > 正文
潘文華:風雨三十余載養(yǎng)護公路
2015-06-01 
   5月15日清晨6時,潘文華“按時”出現在巖前公路站,清點公路澆灌縫所需的各類工具,站里的同事也陸續(xù)到達,他們將前往G104管陽路段施工。

   潘文華是福鼎市公路分局巖前公路站站長,自17歲那年跟著父親灑土、鋪碎石開始,他已在養(yǎng)護公路崗位上奮斗了30多個春秋。他曾被寧德市政府評為搶險救災先進個人,連續(xù)四屆獲評寧德市公路局年度先進個人及優(yōu)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從普通的養(yǎng)路工一直干到班站長,潘文華凡事仍堅持親力親為。“自己不動手做事,手下的人怎么會愿意去做呢?”對養(yǎng)護公路的各項工作潘文華都精通,工友們私底下稱他為“全才”。

   由于道路沿線的部分村民護路意識淡薄,常把公路涵洞當成生活垃圾場、廁所通道等,致使涵洞時常堵塞。為及時恢復涵洞的暢通,潘文華總是帶頭進涵洞清理。而修補一些小且深的涵洞就更加辛苦,他只能將水泥、細砂、石屑等材料拌合后,用繩子吊放到兩三米深的涵洞里,再彎身貓腰到里面,修補八字墻,澆灌涵底。

   白天,潘文華一頭扎在公路養(yǎng)護工作上,晚上他也沒閑下來,喜歡動腦思考的他一門心思鉆研養(yǎng)路工具。去年10月,寧德市公路局舉辦全市澆灌縫比賽,潘文華率領訓練有素的巖前公路站員工參賽。

   可惜在當天的比賽中,由于器具不佳和發(fā)揮失誤等原因,巖前站名落孫山。回到福鼎后,潘文華徹夜未眠,“一定要改進灌縫機,讓噴頭更貼合水泥縫。”他思考著如何提高澆灌縫工效。經過近10個晚上,他將灌縫機針孔噴頭、軟管和澆縫用鉤等細節(jié)一一改進,改裝的灌縫機成功投入使用,不僅提高了灌縫的飽和度,還節(jié)省了瀝青用料。這只是潘文華做的小發(fā)明之一,多年來,他還發(fā)明設計了“拌料箱”,研制了“現場瀝青加溫爐”、“高空作業(yè)機”等,節(jié)省養(yǎng)護經費10多萬元。

   為了更好地工作,潘文華把家安在了班站。他帶領隊伍養(yǎng)護的公路,好路率、路面狀況指數都在全市名列前茅,他所在的班站還多次獲得“文明班站”等榮譽稱號。在生活中,他是職工的貼心人,為豐富職工業(yè)余文化生活,他精打細算,壓縮其他開支,訂報刊十余種,同時爭取資金支持,添置了文體活動室,讓職工在辛勤勞作之后有了休閑的好去處。

   用心愛路,以站為家。這就是平凡的閩東公路人,沒有鮮花,沒有掌聲,卻孜孜不倦地在閩東公路上耕耘,經受嚴寒酷暑的考驗,將一腔熱血和全部智慧拋灑給公路養(yǎng)護事業(yè)。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