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交通廳公路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總工 莊衛(wèi)林
盡管已經(jīng)時隔兩年,但四川省公路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的總工莊衛(wèi)林,依然不愿、不忍回顧當年地動山搖的那一刻。
我們能夠感同身受。幾天前,當我們行走在汶川破碎的山河之間,當我們驅車于北川碎石群中的山路上,即便我們當年未能身歷其境,亦可想象到當時的慘烈。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當那轟然一刻來臨之時,無數(shù)生命如塵埃般隕滅,無數(shù)道路和橋梁被瞬間撕裂。
兩年前,四川省公路設計院在震后的第一時間,先后派出30多個調查小組、240多名技術骨干,分別深入汶川、映秀、北川、青川、綿竹、彭州、茂縣、平武等重災區(qū),對沿線公路災害進行實地調查。院長唐永建和各位院領導身先士卒,親自率專家組徒步行走,親赴災區(qū)調查。
在危難之際,他們在傷痕累累的大地上,挽橋梁于既倒,扶道路之將傾。時隔兩年,當我們回顧重建的艱辛歷程,不禁要問:是什么令他們不顧生死,勇往直前,在余震不斷、亂石穿空的地區(qū)勘測探查;在災區(qū)路橋重建這兩年來,他們又是以怎樣的勇氣和智慧,去克服一個又一個世界級的難題?
談及往事,莊衛(wèi)林總工笑言:“當時顧不了那么多,也不知道害怕,只知道一味向前,盡早掌握道路損毀情況,及時提出搶通方案,供指揮部決策。”
通往震區(qū)生命線的搶通與保通工作,是震后四川省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通往災區(qū)的道路上,一座座重大橋梁的修復,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搶通徹底關大橋
都汶路是從都江堰通往汶川的救災生命線,早一分鐘搶通就能給災區(qū)的人們多一份希望。其中徹底關大橋是必經(jīng)之路,無法繞開,然而就是這座一直連通都江堰與汶川的橋梁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其中三跨都已經(jīng)被砸斷。時值四川汛期來臨,搶修人員還需要解決渡洪問題,這給原本危難重重的搶修工作雪上加霜。然而考驗搶修人員的還有搶修時間、跨越能力、機械設備等問題。
幾經(jīng)比選方案,莊衛(wèi)林總工領導的搶通設計組和搶通單位一起最終確定了在徹底關大橋下游約200米處修建臨時公路戰(zhàn)備鋼橋的搶通方案,避開不穩(wěn)定崩塌體,且汶川岸場地開闊,便于公路戰(zhàn)備鋼橋推出法施工。但在110米河寬的位置架設已達極限跨徑60米的公路戰(zhàn)備鋼橋,面對的棘手問題非常多,首先水中橋臺形式及其施工方案;另外汛期即將來臨,洪期流速將達每秒8米,洪水威脅太大;而映秀岸施工機具無法達到,同時時間又極其緊迫。經(jīng)過多個方案論證比較后,采用將型鋼籠直接置于河床面上,內裝大塊石、片石作為橋臺,在橋臺前沿設置防沖刷導流壩。導流壩采用型鋼籠和鋼繩網(wǎng)內裝大塊石、片石,并用鋼絲繩錨索錨固于路基內,防止型鋼籠向河心傾覆。為加快施工進度,考慮到映秀岸沒有施工機具設備,將該岸原訂的以鋼管為主體的型鋼籠變更為直接采用萬能桿件拼裝。為增強映秀岸橋臺抗沖刷能力,同時盡量減小壓縮河床斷面,取消映秀岸橋臺前端的防沖刷導流型鋼籠,增設防沖刷鋼管樁。臨時鋼橋經(jīng)歷了洪期和災后重建的考驗,于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完成了使命,而被拆除。
徹底關大橋可謂命途多舛。莊總全程參與徹底關大橋搶通與修復工作,他告訴我們,2009年7月25日凌晨4時40分左右,剛剛修復通車的徹底關大橋被從500米高空落下的50立方米的巨石再次砸毀,生命線通道再次徹底中斷,考慮到實施時間、實施難度、所處的位置和今后的安全隱患,采取直接利用橋側崩塌體填筑斷橋部位,形成路堤的方案。經(jīng)過搶險隊伍夜以繼日的奮力拼搏,于7月31日9時許,都汶公路再次恢復通車。那次損壞部位是岸上的兩處橋墩,其中一個被砸斷,另外一個橋墩第一次修復時包裹的鋼套“防彈衣”被砸得凹陷進去,但橋墩沒有受到“致命性”傷害,“防彈衣”功不可沒。
化解一碗水大橋的高山炮彈之危
同處于都汶路上的一碗水大橋,保障大橋正常通車所面臨的最主要困難是高山上的來客——“高山落石”。一碗水大橋處于地形凹陷陡坡地帶,技術人員為避開落石所擬定的路線方案無法通過,只能恢復被砸斷的橋梁。為保障安全,施工隊盡可能清除山上的危石,然后靠人工為山體罩上主動網(wǎng)與被動網(wǎng)阻擋落石。
現(xiàn)在都汶路上的徹底關大橋,一碗水大橋等在修復后都增加了防護措施。修復人員在考察了周圍的地質地貌之后在橋墩周圍增加了緩沖網(wǎng)并設置落石槽。震后落石與地震時的落石的軌跡不同,地震時石頭呈拋射狀從高山上墜落,而震后從山體上落下來的石塊則是先滾落后彈跳的路線。因此增加緩沖網(wǎng)和落石槽可以很好地保護橋墩不受到落石的攻擊。
攻克廟子坪大橋的水下修復難題
橫跨紫坪鋪水庫的廟子坪大橋全長1436米,橋墩高100多米。廟子坪特大公路橋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到極大破壞:T梁嚴重移位,第11跨T梁整體墜落,5號主墩在深水中產(chǎn)生兩道環(huán)向裂縫。
針對地震造成“主墩開裂、梁板錯位、墩柱偏移、梁體墜落”等震害,公路設計院的工程師們,在恢復重建設計中制定了“蛙人檢測、頂升復位、高墩穿靴、橋上制梁”等技術方案。
修復深水橋墩開裂是技術人員所面臨的技術難題,幾經(jīng)探索,橋梁專家決定給橋墩安裝鋼套箱——給大橋穿上“靴子”,在鋼套箱與橋墩之間澆灌混凝土。由于長期處于水下的橋墩長滿了青苔,要想澆灌混凝土首先需要對橋墩進行清洗,去掉上面的青苔并對橋墩表面進行鑿毛。在這項工程進行前,施工人員在岸上反復試驗終于確定了使用高壓射水技術來完成這項工作。
由于施工現(xiàn)場沒有船只,施工單位自制浮箱作為水上操作平臺。橋墩表面清洗鑿毛工作完成后接下來就是套箱的安裝工作了,自上而下一節(jié)一節(jié)焊接成套箱,下沉至水下60米的承臺上,再澆灌水下不離析混凝土工作。
同時,開展橋梁的復位——即給大橋“正帽”,地震已造成了梁體嚴重的移位和部分橋墩的傾斜,較短的一聯(lián)也在200米左右。如果將每一跨都解開,技術操作上就會容易很多,但是對橋面的傷害很大。整聯(lián)復位可以保護橋面,但是一聯(lián)橋面就達8000噸重,需要同時使用80個千斤頂,采用液壓同步技術,并利用蓋梁自身固定反力架,依靠水平千斤頂提供復位力,成功地對梁體和墩身進行了復位。
莊衛(wèi)林總工告訴我們,在震后的搶通、保通和恢復重建過程中,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協(xié)作下,他們成功破解了特大地震后公路建設史上的多個世界級難題,高效安全地完成了災區(qū)交通重建的任務。
在談話間隙,莊總字斟句酌,時時陷入沉思。兩年時光,仿佛彈指一揮間,滿目瘡痍的河山,傷口已漸漸愈合;但在那非常時期中,四川人民所體現(xiàn)的勇氣和智慧,卻永不會褪色。
省公路設計院的辦公室墻上,掛著大幅的四川道路交通地圖。從圖上看去,山河依舊,蜀道縱橫。而窗外的春光正明媚,綠草正茵茵,新的生活和希望正在茁茁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