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在北京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中,五環(huán)路位于北京市市區(qū)邊緣,距市中心10-15公里,其走向是沿市區(qū)和遠郊區(qū)之間的環(huán)形隔離帶,它主要連接北苑、望京、東壩、定福莊、垡頭、南苑、豐臺、石景山、西苑、清河10個邊緣集團及奧運場館、科學城。路線全長約98公里。
根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1991年至2010年),北京市五環(huán)路是一條截流、疏導市區(qū)過境交通和連接市區(qū)邊緣集團的全封閉、全立交的高速公路環(huán)。五環(huán)路雖然定性為公路,但由于其所處城市邊緣地區(qū),沿線又多為建成區(qū)、風景區(qū),相交的城市道路、鐵路、河道以及市政管線眾多,因此其兼有城市道路特征。
五環(huán)三期的起點位于朝陽區(qū)首都機場高速公路東側,并接五環(huán)路一期工程首都機場高速公路立交,終點在京津塘高速公路與現況五環(huán)路相接處,路線全長23.0公里。
京沈互通立交位于朝陽區(qū)王四營鄉(xiāng),是五環(huán)三期中較為復雜的立交之一。相交道路為京沈高速公路,它的路基寬為34.5米,三上三下六條車道加連續(xù)停車帶。根據相交道路的性質,五環(huán)路在此設置互通式立交。
二、設計標準與原則
1.標準
主線計算行車速度——10okm/h;
匝道設計行車速度——40km/h;
匝道最大縱坡— 4%。
主線橫斷面、路基技術標準
車道數—— 2×3條;
單條車道寬度——3.75m;
中央分隔帶寬度——3m;
左側路緣帶寬度——0.75m;
連續(xù)停車帶(連續(xù))——3.25m;
土路肩寬度——0.75m;
路基寬度——35m;
紅線寬度—— 80m。
變速車道各項指標:
加速車道—— 單車道180m;
減速車道—— 單車道90m;
駛入角—— 1/40(1°26`);
駛出角—— 1/25(2°17`);
漸變段長度——60m。
2.設計原則
由于兩條相交道路均為高速公路,同時根據立交周圍的用地情況,立交設計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1)由于五環(huán)是環(huán)路,所以五環(huán)向外的方向盡量采用定向匝道,以便發(fā)揮五環(huán)路交通向外輻射的作用,而由五環(huán)路向內的匝道指標取值則可以相對低些。
(2)京沈路在朝陽區(qū)范圍內都有較完善的輔路系統(tǒng),因此在修建京沈立交后,也應該按需恢復其輔路系統(tǒng),方便地方交通和居民出行。
(3)京沈立交的周圍有許多民居和公司、企業(yè),應盡量避免占用大量土地和房屋。
(4)京沈路兩側輔路下埋設了大量地下管線,設計與施工過程中應給予重視,盡可能避開管線。
三、方案設計
目前在五環(huán)路上跨京沈高速路處已建成一座通道橋,該橋為預應力空心板結構,凈寬21米,凈高3.2米,主要用于行人穿行京沈路及車輛調頭。五環(huán)路的中線即在現況通道橋的中線,立交北側為王四營鄉(xiāng)道口村,五環(huán)路所經路段有大量民居。立交沿京沈高速公路兩側分布著許多商家店面和企事業(yè)單位,包括盛華駕校、盛華機動車檢測廠、盛華加油站、愛看國際有限公司、北京世紀服飾有限公司等若干家大單位。另外在通道橋西側300米、東側400米處各有一座人行天橋.在通道橋附近有較大面積的綠化,而且絕大部分為直徑10厘米以下的楊樹。
由于京沈路在五環(huán)路中線處現況存有一通道,但凈寬和凈高均不能滿足由此通過的五環(huán)主線的要求,因此,在滿足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幾項原則的前提下,如何與京沈高速路相交、五環(huán)主線的穿越方式和各匝道的布設,就成為該立交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經過實地調查、方案比較及優(yōu)缺點論證,最后設計了四種兩路相交的立交型式,并根據主線和被交道路的跨越、穿越形式,對匝道進行了不同的設計。
1.方案一。五環(huán)路下穿,京沈路上跨,簡稱“抬高京沈”(見圖1)
本方案主要是加高現有京沈路的路基(最高處加高了3米左右),使其上跨五環(huán)的凈空達到5米,五環(huán)路從下面穿過。
這一方案能夠有效地保持在該處的南北向交通,只需再做通道即可。京沈路上現有的兩處天橋,由于京沈路的抬高需要拆除。京沈路改建范圍較大,約1.6公里,因為需要重新建新橋,所以斷路施工的時間較長。另外,由于京沈路的輔路需穿過五環(huán)主線,五環(huán)路在京沈路的兩側需設兩處凸型豎曲線,以保證輔路下穿,使五環(huán)路存在高填方路段。
此方案由于路基加高必須占用現況輔路,而且需要先修輔路,以利于施工導流。
2.方案二。五環(huán)路上跨,京沈路下穿,簡稱“削平京沈”(見圖2)
此方案是對京沈路進行完全的改造,取消京沈路現狀的通道橋,使京沈路基本與現狀的輔路持平,再將五環(huán)路上跨。其涉及削平處理的京沈路全長約1.6公里。
雖然京沈路變動的范圍較大,但因不需在京沈路上再建橋,因此京沈路斷路施工的時間較短,對京沈路的交通影響較小。實際上五環(huán)路跨京沈路只需一處有豎曲線,便會使五環(huán)線形更加順暢,這樣有利于立交主線和匝道橋梁的布設,同時使京沈路輔路的布設變得容易,但是原在該處通過京沈路的南北向機動車須繞行東西原有的通道,距離在1.2公里左右。
由于京沈路削平的工作面可能影響到現狀輔路,所以需要先修好輔路系統(tǒng),處理方法同方案一。
3.方案三。五環(huán)路下挖,京沈路基本不變,簡稱“五環(huán)下挖”(見圖3)。
本方案現況京沈路的路基保持不變,需將舊橋拆除后擴孔,五環(huán)路下穿,五環(huán)路最深處要挖方2米多,挖方范圍為400米左右。
這一方案對京沈路影響最小,只在橋區(qū)范圍內對京沈路做改動。由于京沈路的現況高程不利于匝道布設,所以立交型式的選擇余地較小,同時輔路系統(tǒng)的布設只能沿兩側繞行,其中一側需上跨五環(huán)路,另一側則繞行較遠。因整個五環(huán)主線在橋區(qū)范圍內都低于地面線,需要設置一處泵站,由于京沈立交處于北京東側,屬排洪防澇的重點區(qū)域,這一方案難以滿足防洪要求。在施工組織方面,由于京沈路現況輔路保有較好,可以在前期承擔疏導交通的任務。
4.方案四。五環(huán)路上跨,京沈路不變,簡稱“五環(huán)上跨”(見圖4)。
本方案是維持京沈路現況道路不變,在五環(huán)主線上做較長的橋梁,上跨京沈路。其對京沈主路的交通影響最小,輔路系統(tǒng)的布設沿京沈兩側繞行,南北向的交通仍可利用現有通道。由于京沈路的現況高程較高,橋梁的長度和寬度都會增加,所以此方案的造價較高。又因為京沈路的現況高程不利于匝道布設,因此立交的型式選擇余地較小。
5.方案比選
由于京沈路現狀通道過窄,同時凈空不夠,使得五環(huán)路在現狀條件下,無論上跨或下穿京沈路都比較困難,經過方案比較并報請有關部門批準,決定采用方案二,即“削平京沈”。要拆除京沈高速現有通道,考慮道路排水及管線布置,將京沈路改為與其輔路高度基本持平,使五環(huán)主線和匝道全部上跨京沈高速公路,以解決五環(huán)路和京沈高速公路的相交的出入問題。由于五環(huán)路上跨,京沈路的輔路系統(tǒng)也可以很方便地穿過五環(huán)。京沈路的高程降低,跨線橋也降低了高程,由此減少了占地。本立交共設8條匝道,為體現五環(huán)路的外向功能,五環(huán)路出京方向的匝道和部分進京的匝道,均應設計成線形標準較高的定向匝道,而由五環(huán)路向北京市內行駛的一條匝道則應采用環(huán)形匝道。
四、施工圖設計中技術難點的處理
選定了“削平京沈”作為施工圖的型式,在具體的立交設計中遇到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需要著重考慮:
1.地下現有管線的處理
沿京沈路兩側分布著包括雨水、污水、煤氣、電信、電力、乙烯等多條地下管線,這對立交線形的布設及橋梁樁位的布設有了許多限制,在滿足立交線位和交通需求的同時,我們對各種地下管線加以保護,并在設計中采取如下措施:
(1)通過對管線的預埋位置、長度、埋深做了詳細調查后,根據管線的位置,調整了匝道線形及匝道橋的橋梁跨徑,或調整承臺尺寸,使其樁位可以盡量躲開管線。
(2)部分必須遷移的管線放在京沈輔路廢棄的邊溝里,這樣,既保護了這些管線,又沒有額外占用土地。
(3)乙烯管線穿過五環(huán)主線及兩側匝道處,修建一座2.4米高、4.4米寬的過路箱涵,在保護乙烯管道的同時,也便于維護人員人內檢修。
(4)北側輔路附近有“三氣”(乙炔、氧氣、氮氣)的排氣立管,還有“三氣”負極檢測樁。為方便“三氣”的排氣和檢測,避免立管和樁的移動,在確定了排氣管和檢測樁的詳細位置后,重新調整了輔路線形,使其繞過了立管和樁。
2.避免二次征地
(1)由于京沈立交的占地線是初步設計時確定的占地線,但在施工圖設計時立交型式做了調整,因此立交部分位置的占地線就不能夠滿足需要了,為避免二次征地,我們在一條匝道的外側做了土工格柵加筋土擋墻,用該匝道原放坡的位置做輔路及外側排水邊溝,以滿足占地線的要求。
(2)為了保留京沈西側現有天橋,我們根據京沈路的實際情況,利用現狀的連續(xù)停車帶再做適當加寬,以做為出入京沈路匝道的加減速車道,這樣既保留了現有天橋,又避免了對京沈路兩側建筑的大量拆遷。
3.橋梁的布置
立交橋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主線跨線橋,五環(huán)路上跨京沈路,與京沈高速公路斜交,斜交角度為87.7度。本橋為雙幅,西側為22孔25米預應力砼T梁橋,東側為9孔25米預應力砼T梁橋接2×25米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接11孔25米預應力砼T梁橋,橋全長557米,下部為肋板式橋臺接鉆孔灌注樁,橋墩為柱式橋墩接鉆孔灌注樁。
第二部分是匝道橋,共四座,分別為E、F、G、H匝道橋,均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橋。其中E匝道橋的布孔為4×32+3×30+3×30,橋全長315米。F匝道橋的布孔為3×32+4×32,橋全長231米。G匝道橋的布孔為3×30+3×30+3×30,橋全長277米。這三座橋的橋臺下部均為肋板式橋臺接鉆孔灌注樁。橋墩為獨柱式橋墩接鉆孔灌注樁,共用墩為雙柱式橋墩接鉆孔灌注樁。H匝道橋為一聯2×25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橋,橋全長53.5米。橋臺下部為肋板式橋臺接鉆孔灌注樁,橋墩、共用墩均為雙柱式橋墩接鉆孔灌注樁。
第三部分是通道橋,共四座,橋長為147.2米,分別位于G、F、C、D匝道,是為輔路穿越五環(huán)匝道所設置的,均與輔路斜交,但斜交角度不等,其上部均為1孔20米預應力混凝土簡支T梁,下部為重力式橋臺接鉆孔灌注樁基礎。
4.臨時收費站
五環(huán)路施工圖是按不收費的高速公路設計的,但在施工后期又決定要收費,因此在沒有收費設計的基礎上,增加臨時收費設施。收費系統(tǒng)為計程式收費,采用進口發(fā)卡出口收費的方式。
在京沈立交范圍內,根據主線及匝道的線位位置及縱坡,共增設5處收費站,其中一處建在H匝道出口與京沈路相接處,將京沈路做局部加寬處理,作為收費廣場。其它四處因條件和位置所限,需設在五環(huán)主路上,在充分利用緊急停車帶的情況下,也在局部加寬,均采用兩個收費島和兩條發(fā)卡車道或兩個收費島和兩條收費車道,并在主線兩側做鋼筋混凝土扶臂式路肩擋墻,使之滿足甲方業(yè)主提出的設計要求,并不進行二次征地。
5.輔路的布設
京沈路原有比較完善的輔路系統(tǒng),方便地方交通和附近居民的出行,在修建了京沈立交后,輔路在立交處被阻斷,為恢復立交范圍內的地方交通,設4條輔路,其中輔路兩條是為恢復京沈路現狀輔路而設置的,另外兩條輔路則為解決道口村居民的出行而設置的。
五、施工圖的組織設計
京沈立交是定向全互通式立交,在立交范圍內包括五環(huán)主線1300米,匝道全長4401米,輔路全長3633米,改建京沈路1350米,共有土方工程605128立方米,鋪設路面134810平方米,修建橋梁面積為28176.2平方米,對京沈路的斷道改建,要求2002年6月25日前完成,因此合理組織安排施工工序,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進行各部分的施工,也是對我們設計、施工部門的一次考驗。
在施工中應先修好輔路系統(tǒng),并在京沈路兩端的天橋處與現有的出人口相接,使在京沈路上行駛的車輛在此處導人輔路,沿輔路繞行,再于京沈立交另一側的出人口重新進人未改動的京沈路段行駛。將兩條京沈輔路的路基寬度設置為10.5米,并建議除表面層外,其下各結構層均按全寬10.5米鋪筑至邊坡,以加大來往車輛行駛范圍,待京沈路改造完畢,恢復交通后,再將輔路的表面層按9米路面鋪設。在輔路導交通期間,輔路外側暫不做大邊溝,而挖一條臨時土溝以供輔路排水。
六、京沈主路通車后的體會
1.在大型全互通式立交橋的設計中,立交型式的選擇很重要,必須結合相交道路的類別、周圍地區(qū)的性質、計算車速、交通量、車輛組成、環(huán)境生態(tài)、經濟、安全、地形及土地的有效利用等各方面的情況,才能設計出交通組織合理、平面布局緊湊、空間利用充分、經濟實用的合理方案。
2.在立交設計前,前期調查不可缺少,特別要詳細調查、了解當地的地形、地貌、地物,對地下管線、地下排水設施等未知地物也要進行認真的探測,不能因其小而忽略其對立交設計的影響,有時候,會因為這些貌似細小的環(huán)節(jié),影響立交整體線形的確定。
3.立交設計過程中,注意道路、橋梁、排水、管線綜合、拆遷占地等各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調,從設計伊始,就要把問題考慮全面,以免留有后患。
[page]